新闻中心

当“真理之光”邂逅“数字浪潮”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探思政教育新范式(一)

2025-04-24 12:13:5910

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教育领域的浪潮中,思政课如何既坚守“真理力量”的底色,又乘风破浪驶向数字化未来?近日,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通过聆听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专家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剖析后,一场关于“守正”与“创新”的深度思考在笔尖流淌,一份以技术为笔、以初心为墨的育人答卷正徐徐展开……

许永华老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和创新思政课教学资源,加深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并通过个性化的辅导,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同时,我们要明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的,人工智能是辅助性的。最后,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从而被“信息茧房”效应束缚住。


杨欣老师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信息海量且真假难辨,学生易受误导,削弱思政课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削弱思政课的吸引力。然而,挑战也孕育着机遇。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应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丰富教学形式,如虚拟场景重现历史事件,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唯有如此,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让思政课焕发生机,筑牢学生思想根基。


谢梦莹老师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很大变化,作为思政课老师,我感受到三方面挑战:知识传授方式变了,教师得从单纯教知识转为引导价值观;师生关系受影响,要防止因AI使用而失去育人温度;价值观引导更难,算法容易让学生思维受限。应对这些,思政课老师要做好三点:用好AI但守住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重视情感教育,保持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这是必须坚守的。

于世高老师

人工智能批改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机器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教师需要半小时的评阅工作。这不禁让人思考:当AI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许多传统教育工作时,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问题,而是一场关于教育价值与人类学习本质的深刻叩问。在算法日益精进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红利,更需守护那些无法被编程的人类独特价值——批判性思维、情感共鸣与创造力。教育的未来不在于与机器竞赛,而在于重新发现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


关欣老师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重塑教育领域,既带来颠覆性挑战,也孕育着革命性机遇。首先,能力评价体系失效。AI辅助工具(如解题APP、论文生成器)使传统作业和考试难以区分真实能力。其次,教师角色重构压力。知识传授功能被AI导师部分替代。需要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和情感引导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智能增强教学法,即混合式教学:课前:AI个性化预习系统。课中:教师主导的深度研讨。课后:自适应练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