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依托校内外资源融合,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新格局

2025-07-11 23:06:2810

如何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实施“跨界”校园建设战略,成功将校内“育人资源链”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有力构建起“大思政课”育人新体系,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囿于校园围墙之内。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敏锐意识到,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打破物理与资源的边界,将育人触角伸向更丰富的社会实践场域。学院提出的“跨界”校园建设理念,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校园的物理限制,主动链接、整合、激活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拓展育人“物理空间”:学院精心遴选并建立了多个稳固的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覆盖了红色文化遗址例如:红色娘子军革命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乡村振兴示范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自贸港建设重点项目现场等。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见习、国情认知的“第二课堂”。引入多元“师资力量”:“跨界”不仅在于空间,更在于人才。学院积极聘请劳动模范、行业专家、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优秀校友等担任校外思政导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他们将鲜活的奋斗经历、行业前沿知识和宝贵实践经验带入课堂,通过讲座、座谈、现场教学等形式,为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海南故事、自贸港故事,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视角和内涵。构建协同“课程体系”:学院将校外实践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核心课程,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结合地方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专题模块。暑假期间,开展在红色基地进行沉浸式党史学习,在自贸港建设一线感受国家战略,在美丽乡村体会乡村振兴成果。理论学习与社会观察、实践体验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思政课“纸上谈兵”的困境。

跨界’校园建设是学院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关键举措。它有效延长了我们的育人‘资源链’,让思政教育从‘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从‘单声道’变成了‘交响乐’。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跨界’融合,拓展合作网络,优化实践课程设计,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坚定、视野开阔、能力突出、可堪大用的自贸港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