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探索基于“微平台”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022-05-30 17:43:001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新阶段——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革新刻不容缓。

  一、传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一)传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实践教学比较枯燥、单一,一般都是以调查报告或者实地参观考察为主。调查报告一般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由于缺乏组织及老师的引导和监督,很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很难收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实地考察形式这种实践教学对于参加人数、目的地、时间又都有限制,一般高校一个学期组织一到两次的实地参观,而实地参观活动,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联系参观实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安排车辆等,另外参观地一般有一定的距离,路上少则花费一个小时多则几个小时不等,时间成本高,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正因为这些原因,高校组织的思政实践活动对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毕竟次数有限,很难满足学生对思政课实践的需要。

 (二)传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观念落后

 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观念对当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还存在着,比如观念落后于时代的新要求,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或者改变的速度跟不上新事物和新环境。缺乏对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意识和探索。不能准确根据“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的行为特质和内心需求,开展相对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学严重脱离实践,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传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虽然每年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的教学设备也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但是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也是普遍现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呈现出数十年如一日的情况——十年前的学生参观某纪念馆,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是参观某纪念馆。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对实践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只有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引进虚拟实践课程模式,才能提高思政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基于“微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它领域的虚拟实践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在此主要指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在网络空间开展的各项活动。微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短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在极大的空间内散播开来,开展以“微平台”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课程,不但扩大了教学空间,而且使实践的形式多样化,更加丰富了教学的资源。这也是时代的变化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二)学生在学习中地位的主体化。据调查,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比例高达90%以上,他们无疑是网络虚拟实践的天然主体。他们通过这些自媒体了解时事,发表意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购物,游戏和学习等,总之,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微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虚拟平台上的主体身份,也能充分激发其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情,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实践教学活动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程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除了学校集体组织的高校思政课程实践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而通过“微平台”搭建虚拟实践平台,即可以改变这一状况,逐步实现思政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的。

 (四)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微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是目前大学生最熟悉、最常用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微平台”上所承载的信息量也远超有限课时内所能传播的信息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挖据微平台上资源的价值,将实践教学和微平台相结合,利用平台优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三、基于“微平台”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战略上重视“微平台”的建设,这是实现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前提。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宏观政策的实施最终落到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身上。老师们已经撸起袖子在干了,可是思政课的重要主体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刷微信、打游戏、看新闻、看视频直播等行为却是常态,这种情况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联系,与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也不无关系。所以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将微平台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同时要认真研究“微平台”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这一利器,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 在“微平台” 打造优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这是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保障。由于使用“微平台”具有平等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而且其在资料搜集和信息查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没有资源的“微平台”无疑是一个摆设,师生的交流也不可能产生共振。要充分发挥“微平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打造优质的课程资源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把思政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模块等基本消息发布在平台上,更要结合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如时代性、社会性强等,在平台上推荐主流媒体例如央视网、求是网、人民网等帮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微平台”上可以链接一些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师资源、活动资源等丰富平台上的教学资源。

 (三)深挖“微平台”的各种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中的载体作用。基于“微平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能否成功与微平台上各种功能是否契合大学生的需要及能否增加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粘度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1、建立高校思政课程微信公众号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形式新颖,它可以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表情等多种方式推送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种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微平台使用者也由喜欢到习惯通过公众号去获取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每个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具有精准性,关注某公众号后,就可以一直收到相关方面的信息,而且不用担心信息存储问题,还可以进行双向互动,这样平台使用者对公众号的粘度相对强于其他的网络平台。打造定位精准,服务思政课程,符合思政课程特点的优质微信公众号,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基础。高校思政课公众号的建立应充分体现高校特征、专业特点及区域优势,推送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思政课并积极的将线下的课程活动搬到微平台上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推送今日热点、焦点问题,并且通过短视频等形式模拟实践过程,尽量还原事件发生的情景,组织学生在平台上就相关问题尽心讨论和学习,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传统的调查实践也可以搬到微平台上来了,在平台上涉及一些问卷并展开调查,通过统计进而完成实践报告,这样即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成本,而且效率还提高了。

 2、建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微信群

 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努力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并建设与理论课程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思政课程的实践包括课堂内开展的活动如课堂讨论、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模拟情景教学活动等。还包括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和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寒暑假的调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的主题教育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往往通过某一节课或者一两次活动难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效果。如果能以班级或者活动为单位建立相应的微信群,大学生可以将实践活动从计划到实施再到感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表情等形式都在微信群里分享,这样使实践活动更丰富,也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实践活动的达到最好的效果。

 3、结合其他网络技术体验虚拟实践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实现虚拟实践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情。计算机可以创建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它能调动使用者的感官使其有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感。将这种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打破传统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还能给学生视觉、听觉、察觉等全方位的体验,课程更具有时效性。例如组织学生浏览红色资源网站,参观网上的各种纪念馆和博物馆,未来能创造出更多的4D、5D的思政方面的影视剧,将使虚拟实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教学效果有一个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