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的一本公开日记(一)
2025-03-29 21:51:5810
以笔为犁深耕新闻热土,以镜为眼捕捉时代光影。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社作为学院重点培育的实践平台,一直以来持续输出有温度的校园新闻作品,培养了一批批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传媒新人。本期专题邀请新闻部成员讲述成长故事——从第一次战战兢兢的写稿到独当一面的深度报道,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些年轻的记录者,看见的不仅是技能进阶的轨迹,更是一所学院通过实践平台培土育苗的育人密码:在真实的新闻现场锤炼脚力眼力,在团队协作中涵养脑力笔力,让专业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地之上。
思想政治教育2402 陈安然
以平台淬炼能力,在实践中获取成长
在我看来,通讯社宛如一方充满活力与机遇的专业实践天地,深刻影响着我的成长轨迹。
在通讯社,专业技能的锤炼是我最直接的收获。作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平台,我院通讯社始终发挥着连接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纽带作用,通过文章编写实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大一新生搭建起了认知向能力转化的成长阶梯。
初入通讯社时,文章编写对我来说是一个并不算拿手的领域。第一次写稿时的语句生涩、逻辑混乱让我手忙脚乱。但在一次次写稿任务中,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学姐的带领下,我不断学习和打磨,通过对校园活动、人物事迹的报道,我的文字表达愈发流畅,写作能力也不断提升。
通讯社也一直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让我“沉浸式成长”。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而通讯社则构建起连接每个人的成长与平台发展的链接,我想,它不光让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锤炼,也让价值观得到了塑性。当几年后,我们在实践中完成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积淀,通讯社也会因为我们的成长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讯社的实践平台就像一座桥梁,将我手中打出的每一个字,转化为了我走向社会的推动力,让我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满满。
思想政治教育2402 谢永丽
于实践中绽放,在平台上蜕变
初迈进通讯社的大门,满心期待如涌动的春潮,紧张与不安却也如影随形。我热爱写作,可一旦面对新闻写作,那些灵感却好似陷入泥沼,完全不知怎样把新闻事件巧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报道,满心热忱却无从下手。
通讯社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照亮了学习与成长的道路。校园里的日常写稿任务,是我成长的阶梯。每一次撰写稿件,都是一次自我挑战。从最初面对素材的茫然无措,到后来能迅速梳理思路,精准筛选整合繁杂信息,用简洁语言直击事件核心,这个过程满是汗水与坚持。
在通讯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与学长学姐的交流合作,是我汲取养分的肥沃土壤。我们热烈地分享写作心得,探讨不同题材的写作方法。他们倾囊相授的技巧和经验,为我打开了全新的写作视角。我学会从多元角度剖析事件,让稿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他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领悟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需精准吸睛;导语是“窗口”,要迅速抓住读者;正文则是“主体”,需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每个用词、标点,都关乎稿件的成败。
如今,通讯社的这段历练让我破茧成蝶,写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各类稿件体裁我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行文逻辑清晰流畅,文字也更具感染力。通讯社赋予我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写作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段难忘的经历,会永远激励我在未来写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