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落笔书院2025年第四期读书简报

2025-03-30 21:55:1410

01

书接上文,我们将目光转向鸿门宴,“鸿门宴”不仅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同时也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两千年来一直为读古史、讲古事者所津津乐道。在司马迁的笔下“鸿门宴”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宴会上项羽没有杀刘邦以及双方实力的深度探讨。在宴会开始之前让我来向大家介绍参与此次宴会的各位嘉宾们以及双方的软硬实力。

02

项羽作为此次宴会东道主兼主陪,而项伯作为副陪,范增作为此次宴会的总导演兼总策划;刘邦作为此次宴会的主宾也是此次宴会的重点 ,张良则作为随从一同参与宴会。我们再来看入座顺序,其中大有学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为何要刻意描述入座的顺序,我们要知道司马迁写的是史书,而史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简略清晰、惜墨如金。平白无故写了这样一句交代座次的问题,放在文章里反而显得有些突兀。如果真的是没有用,司马迁是绝对不会浪费笔墨去写的。我们来看看,朝向东面这个位置在中国古代所有室内活动的座次上是最尊贵的位置,一般是家里来了贵客设宴时,留给贵客的位置。在这场“鸿门宴”中,最尊贵的位置给了项羽和项伯,其次尊贵的位置给了范增,而本来可以称得上是贵客的刘邦却坐在了第三尊贵,也就是称臣的位置上。而刘邦作为贵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尊重,此处我们不难发现项羽对于刘邦任然抱着轻视的态度,项羽认为自身实力远胜刘邦,因此自处尊位,而刘邦则处在称臣的位置上。我们再看刘邦所处的位置也有他自己的一点小心机不知是张良所谋还是自己所谋,此处刘邦展现了超强的求生欲。

03

在宴会开始前我们来看看刘邦此时是怎么做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深知自己的队伍里有内奸,他通过委屈谦恭向项羽示弱,想要将埋在自己身边的炸弹拆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处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立即将底细全盘托出,正见其粗豪少谋,斗争经验不足。

04

宴会开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范增的目的十分明显那就是迅速除掉刘邦以绝后患,在宴会开始前刘邦就与项伯结成亲家,因此此次宴会在人数上形成3 VS 3的局面。此处项伯的做法以及此前的做法都令笔者疑惑。为何项伯多次帮助张良而不是帮助自己的侄子成就霸业?

在如此紧急时刻,张良和樊哙的紧急救场以及语言艺术的运用堪称一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张良一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直接向樊哙说明情况紧急,言简意赅;我们再看樊哙是如何处理的,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此为有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此为有谋,此话一出项羽在形式上再无优势,樊哙通过神态和语言一扫宴会上的不利局势。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随后”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通过习语将现如今的局势一语道破,劝谏沛公此时立刻离开,他与张良负责断后,樊哙的紧急救场无疑是让沛公能够成功离开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段有人评论道:”樊哙忠诚勇诀,亦其等闲可同“。

05

鸿门宴不仅仅是刘邦和项羽的对峙更是范增和张良之间的交锋。如果把楚汉争霸放在现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它更像两个公司之前的竞争。项羽和刘邦无疑就是两个集团的董事长;而张良和范增则是公司中的CSO,作用也十分突出,但为什么大汉集团能够脱颖而出,就不得不对张良和范增的策略进行效力分析。此处便不做过多的赘述。

我们对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的原因进行一个总结:

首先,我们来分析双方军事上,“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很明显项羽在军事实力要强于沛公,但是两军对垒靠的不仅仅是人数的多少,要进行综合评估,假使项羽将刘邦诛杀于宴会上,项羽的部队也没有把握将汉军“十则围之”。《史记》中对于范增的描写寥寥数笔,但从字里行间中也能看出他在项羽的军事行动中的身影。

其次,在群众基础上,张良在入关中后就向刘邦提出“约法三章”的建议,刘邦废秦苛政,得到关中民众拥护;再看看项羽是怎么做的,“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二者形成对比,差异一眼便知,一个政权的建立靠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实力,更多的是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以及政权的合法性

最后,从人物的性格来看。鸿门宴中塑造出项羽自矜功伐、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导致他无法将一名小心翼翼维护他自尊的刘邦下手,也为他日后败于刘邦埋下了伏笔。“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鸿门宴后他对咸阳城的破坏,展现出他残暴的一面。”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此处的项羽展现给世人的形象是一种衣锦还乡的成功者的姿态。项羽的人物性格历来是人们评论的另一焦点,在笔者看来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形象似乎活了起来,他好似透过文字,穿越时空告诉笔者他波澜壮阔的的一生,描绘了他那霸王的形象。我们再看刘邦,他能屈能伸,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

06

在闲暇之余,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都在读历史,也在历史中得到了教训和感悟,为何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会犯相同的错误?王宏海老师回答道:在对于历史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批判的方法和不断地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思考;懂得“学”和“习”而不是“学习”,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成长,才会不断地进步。

笔者自与书院的师生共同品读《史记》时常感概,太史公笔下的每一名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他们好似活了过来,拥有自己的意识,不再是只存在于文字里,他们更是存在于五千年历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他记载的不仅仅只是历史,更是对先秦时期“经“和”史“的总结。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作为文章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