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的一本公开日记(二)

2025-03-31 21:58:1910

以笔为犁深耕新闻热土,以镜为眼捕捉时代光影。马克思主义通讯社作为学院重点培育的实践平台,一直以来持续输出有温度的校园新闻作品,培养了一批批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传媒新人。本期专题邀请新闻部成员讲述成长故事——从第一次战战兢兢的写稿到独当一面的深度报道,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些年轻的记录者,看见的不仅是技能进阶的轨迹,更是一所学院通过实践平台培土育苗的育人密码:在真实的新闻现场锤炼脚力眼力,在团队协作中涵养脑力笔力,让专业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地之上。

思想政治教育2402 吴卓凝

通讯社作为学院极具代表性的学生实践平台,宛如一座桥梁,横跨在新闻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鸿沟之上,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将所学付诸实践的通途。

在教学组的日常,忙碌而充实的节奏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需要深度钻研新闻采写、编辑的专业技能,像匠人雕琢璞玉般打磨自身本领,每一次新闻稿件的撰写,都是一场文字功底与新闻敏感度的试炼。从最初面对空白文档时不知如何架构文章框架的迷茫,到后来能在繁杂信息中迅速提炼关键、行云流水般组织语言,这一路满是挑战,却也处处是突破的高光时刻。

学院平台育人的卓越成效,在细微之处彰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有经验丰富的学姐们,她们以专业且犀利的视角、深厚的行业积淀,为我们答疑解惑,引领我们在新闻探索之路上避开暗礁、少走弯路。同时,与各部门成员的密切交流合作,为我打开了看待新闻事件的多扇窗户。与摄影部携手工作时,我深切领悟到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相辅相成的强大力量。一张聚焦关键瞬间的新闻照片,无需过多言辞便能直击人心,为文字稿件增添难以言喻的感染力;而精准生动的文字描述,又能为照片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二者相得益彰。

参与通讯社的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全方位的成长蜕变。专业能力层面,新闻采写技巧愈发成熟,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更加精准独到;个人素养方面,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这不仅是我个人在新闻领域的成长印记,更是学院平台育人成果的有力见证。它承载着一届又一届学子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显著进步,展望未来,坚信通讯社这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平台,必将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更多优秀新闻人才,持续为学院的发展注入蓬勃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思想政治教育2402 李文念

初入马院通讯社是抱着对文字的兴趣,秉着不断学习进步的想法进入通讯社这个平台!通讯社是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通过各种报道,在思想的浪潮里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与收获。

在通讯社工作,我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而是与社会热点、校园生活紧密相连。

记得初次撰写思政活动报道时,面对收集来的大量素材,我满心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写出的初稿冗长繁杂,逻辑也不清晰,我深知这样的稿件无法传递思政教育的精髓。后来,在前辈悉心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如何提炼观点、组织语言。我尝试先搭建清晰的框架,明确每一段的核心内容,再围绕框架填充素材,聚焦于活动中展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传播的意义,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活动流程,重点描述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深刻感悟和思想升华。同时,我还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仔细斟酌用词,确保能精准传达思政教育的内涵。像在解读国家政策时,对关键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严谨考证,避免产生歧义。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政治敏锐度,还让我学会从多元角度剖析问题。一份满意的答卷,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我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遇到困难时,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解决,让我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力量。

再次感谢通讯社这个充满温度平台,让我的视野、能力和思想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成长。未来,我将秉持思政精神,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深挖新闻背后的思政价值,用更有深度和温度的报道,吸引更多同学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在思想的海洋中探索前行,为学院的思想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才能让青春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