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理性、思辨、笃定、发人深省——海南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李星良教授为全院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侧记
2025-05-17 13:17:1910
为帮助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专业学生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修养,5月16日,我院邀请海南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李星良教授为全院师生作题为《研究和学习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由院长王功名教授主持,副校长朱沁夫教授出席,科研处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院师生参加。
学术报告围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理论阐释与当代中国的“新问题”“新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整体进程,科学地教育引导专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洞察分析若干新兴社会现象,具有育人化人、增智增慧的重要作用,激活了全院师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池春水”。
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地缘冲突持续加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间文化较量成为博弈的重要一环。报告开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入,聚焦文化考古这一话题,进行中西对比、辩证分析,阐述了中国神话体系研究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厚植的关系,强调哲学能在当代大国文化博弈中促人深省、引人明理,是国人重要的思想武器。
李星良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实践伟力和时代魅力,从首次提出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总结与发展,其呈现出21世纪的新主题和新特点,内容涵盖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顺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互生成。
时间回到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李星良教授以“人性统一”的观点,纵向对比历代王朝、横向对比欧洲国家对人本身的态度,以此回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代命题,给予在场师生全新的思考角度。
讲座现场,李星良教授抛出“政治家是不是哲学家”的问题,引发在场师生关注,更激起了专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兴趣,未来他们将走向田间地头、扎根基层一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考工具解决中国大地上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中发生了范式转化,我们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学好哲学、用好哲学的根本” 李星良教授的解答回应了学生不断高涨的研究兴趣。
分析背景、阐述理论、解答问题、激发兴趣是一方面,给予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更是学术报告的精彩之处。李星良教授以《中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为文本,简要论述西方“强道文化”与中国“天道文化”本质上的区别,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新审视我们的理性,为学生提供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
“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我们青年学生如何借助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价值标准?”“如何将劳动异化概念放到当下中国的一个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并进一步的扬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围绕新时代中国“新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青年成长困境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李星良教授一一解答,现场时不时响起掌声,整体科研氛围浓郁。
学术报告历时两小时,系统认识论、人类认识论、大历史观等理论概念首次进入学生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认知的边界,满足了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期待。李星良教授最后寄语思政专业青年要用正确的哲学思维矫正自己的认知,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只有这样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此次学术报告效果远超预期、反响积极热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住三个校园建设重要机遇,把学术名师引进学院与学生面对面,做好优质学术资源供给的文章,以此培养一批既能扎根经典理论又能创新发展的复合型思政人才”专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