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点评议:选题与研究——回归学术本心,守护教学良知
2025-11-05 10:03:5510
编者按:
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召开多次深化教学改革的会议,不仅讨论教学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改革,还讨论项目制教学活动如何展开的问题。事实上,实体企事业单位并没有那么多岗位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因此笔者就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工作的价值导向做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在当前知识爆炸、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研选题已成为学术生态中一个极具张力的议题。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起点,更折射出研究者的立场、价值取向与学术伦理。正如所言:“选题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但“选什么题研究,怎么研究”,却大有学问。面对日益功利化的科研环境与AI技术对学术创作的冲击,我们更需重新审视选题背后的深层逻辑,呼唤学术本心的回归。
一、为谁研究?选题背后的立场之问
选题的本质,首先是“为谁研究”的价值选择。现实中,研究动因千差万别:有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开展的“社会需求研究”,有为获取项目经费、职称晋升而承接的“政府招标课题”,也有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探索未知的“自我驱动研究”。三者本无绝对高下,但若将名利置于学术之上,研究便容易沦为工具,失去其本真的光芒。
尤其在高校环境中,教师的选题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启蒙与思维养成。若教师只为“中标”“发论文”而选题,学生耳濡目染的将是功利主义的科研逻辑;反之,若教师能“抛弃名利”,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目标来设计研究课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研究不是迎合指标,而是源于好奇、服务于真理的探索过程。
二、为自己研究:守护学术的纯粹性
“为自己研究”并非自私,而是对学术自主性的坚守。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诞生于研究者内在的驱动力——对某个问题“非解不可”的执着。这种源于“研究天性”的探索,不依赖外部激励,却最可能产出原创性成果。爱因斯坦曾言:“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是热爱问题。”这种纯粹的研究姿态,正是学术精神的根基。
在AI辅助写作、AI科研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为自己研究”的纯粹性更显珍贵。AI可以生成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框架,甚至撰写论文初稿,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唯有坚守“为学术而学术”的初心,才能避免被技术异化,让AI成为工具而非主宰。
三、为社会研究:在责任与良知之间平衡
社会需求导向的研究不可忽视。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伦理等重大议题,亟需学术界回应。这类“社会课题”体现学者的社会责任,是学术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然而,问题在于:是“出于为了社会更好发展而研究”,还是“借社会之名,行为名利之实”?若社会课题沦为申报项目的“包装壳”,其公共价值便大打折扣。
真正的社会研究,应建立在扎实的学术逻辑与伦理自觉之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此类课题时,应引导其理解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现实矛盾,而非仅仅训练其“写本子”“跑项目”的技能。唯有如此,研究才不只是“应标”,而是真正“回应”。
四、为学生研究:教师的本分与教学的良知
在所有选题动因中,“为培养学生而选题”最应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不仅是教学职责的体现,更是学术传承的根基。本科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问题意识、科研方法养成的关键期。若教师能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设计兼具挑战性与可操作性的课题,引导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实践科学方法论,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这种“去功利化”的教学研究,恰恰是对抗“AI科研泛滥”的最有力武器。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严谨论证、尊重证据,他们便拥有了不被技术取代的“学术免疫力”。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从“知识传授者”到“思维引导者”的角色升华。
五、回归本心:应对AI时代的学术底线
AI正重塑科研生态。自动文献检索、智能数据分析、论文生成模型层出不穷,科研效率空前提升,但同时也带来学术泡沫、思维惰性与原创性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回归“为学术而学术”的本心,坚守“让学生从基本逻辑思维到问题发现”的教学底线,才能守护学术的尊严与教育的本质。
选题,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场价值选择。当我们在课题申报书中写下研究意义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课题,是为谁而做?能否让学生从中学会思考?能否推动知识的真实增长?
六、结语
选题如种树,根深才能叶茂。在喧嚣的学术环境中,我们更需倡导一种“静水流深”的研究态度——不为虚名所累,不为指标所困,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追求真理为归宿。唯有如此,学术才不至于在技术洪流中迷失方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立德树人”的使命。剔除名利,回归本心,这不仅是教师的本分,更是这个时代的良知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