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术研究热点:论儒家的善不与恶对
2025-11-10 12:27:2211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儒家思想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与伦理建构,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人格理想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中,“善”作为儒家最高价值导向,贯穿于个体修身、家庭伦理、社会治理乃至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之中。而“恶”,在儒家看来,并非与善并列的本体性存在,而是善被遮蔽、蒙蔽、压抑后的结果。因此,儒家并不主张善恶对立的二元论,而是强调“善”的本然性与可复归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恶只是善之失落,而非与善对等的力量。
在私人领域,儒家主张“隐恶扬善”。这并非对恶的纵容,而是出于对人性尊严的尊重与对道德教化的信心。在家庭、亲友、师徒等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应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的过失,以鼓励和引导代替苛责与揭短。易中天先生悼念刘道玉先生一事,正是私德之体现。他在私人情感的表达中,追忆故人之德行,缅怀其精神风骨,这正是“扬善”的典范。在私人领域,我们更应关注个体的道德成长与人格完善,而非以苛刻的道德审判去放大其过失。隐恶,是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空间;扬善,是激发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温情与智慧。
然而,在公共领域,儒家则主张“遏恶扬善”。公共空间涉及众人利益,关乎社会秩序与公序良俗,不能仅凭个人情感或私德判断行事。公德的建立,依赖于制度的约束、法律的规范与舆论的监督。在这里,恶不能被掩盖,而必须被遏制;善则需被弘扬,以形成正向的社会导向。公序良俗,是社会得以维系的基本价值共识,它要求我们在公共事务中秉持公正、诚信、责任等原则。一个人的私德再好,若在公共领域为非作歹,依然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君子。反之,公德的实现,也非一己之力可成,它需要制度保障与集体共识。因此,我们不能寄望于个别“圣人”来决定公德的走向,而应通过制度设计与文化熏陶,使向善成为社会的普遍选择。
“道在缘起,合道而生”,这是对儒家善恶观的哲学升华。缘起,是佛教术语,意指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此处借用,意在说明:人生中的善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具体的情境、关系、选择所构成。缘起如镜,映照出人性的光明与幽暗。一个人在特定因缘下可能行善,也可能作恶,关键在于是否“合道”。道,是宇宙人生的规律,是伦理的最高准则。合道而生,意味着个体行为顺应天理、人情、伦理,走向生生不息;逆道而行,则是背离本心、违背公义,终将走向衰败与灭亡。善,正是合道的体现;恶,则是逆道的结果。
在这一框架下,修身不再是抽象的道德修炼,而是具体的生活实践。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是根本。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也是道德情感的发源地。一个人若无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便难以真正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责任,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它大于自由,高于审美。自由若无责任的约束,易滑向放纵;审美若无责任的根基,易流于虚浮。责任始于对家的信仰——对父母的孝,对子女的慈,对配偶的忠,对亲族的义。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血缘与情感的道德承诺。正是在这种承诺中,个体建立起最初的道德自觉,进而扩展为对社会的关怀。
因此,修身的根本在于“齐家”。一个连家庭责任都无法承担的人,如何能期望他为国家、为天下谋福祉?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内圣,是内在德性的圆满;外王,是外在功业的实现。二者并非割裂,而是内外一体、知行合一。一个人若内在的善被遮蔽——被私欲、贪婪、傲慢所蒙蔽——我们又怎能寄希望于他能真正为大众服务?历史上那些口称仁义却行暴政之人,正是“内不圣”而妄求“外王”的反例。真正的“外王”,必须以“内圣”为根基。
我们不能保证人人向善,但可以努力创造一个促使人向善的环境。向善,虽不能根除所有恶,却能最低限度地建构社会价值的导向。一个鼓励善行、遏制恶行的社会,才可能实现基本的公平与正义。儒家不主张以恶制恶,也不幻想人性尽善尽美,而是通过教育、礼制、榜样等手段,唤醒人内在的善性。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善性人人皆有,但习染不同,导致行为差异。因此,教化至关重要。
在当代社会,儒家的善恶观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身处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善与恶的界限有时显得模糊。网络暴力、道德绑架、公私不分等现象屡见不鲜。此时,重提儒家“隐恶扬善”与“遏恶扬善”的区分,有助于我们厘清私德与公德的边界。在私人生活中,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在公共事务中,多一些理性与担当。缘起如镜,照见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合道而行,方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家是根本”,不仅是一种伦理主张,更是一种生命智慧。家庭是善的起点,责任是善的实践,合道是善的归宿。当我们从家出发,以责任为舟,以合道为舵,便能在纷繁世事中守住内心的光明。儒家所致力的,正是“发明人内在的善”——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唤醒、扩充。这种善,不是外在强加的规范,而是内在于人心的良知良能。
总之,儒家的善不与恶对,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伦理智慧。恶非善之敌,而是善之蔽;扬善非避恶,而是以光明驱散黑暗。在私人领域隐恶扬善,在公共领域遏恶扬善,皆是为了维护人性的尊严与社会的和谐。道在缘起,合道而生,修身始于家,责任重于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秩序之间,建立起真正稳固的善的根基。
向善之路,虽远必达;合道之行,虽难必成。这,正是儒家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