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点研究评议:AI时代,《史记》研学何以成为精神灯塔?
2025-11-17 21:36:2010
王宏海
在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认知图景的今天,我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知识革命。大模型如ChatGP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凭借海量数据训练与生成式能力,已能迅速撰写报告、生成论文、解答复杂问题,甚至模拟人类情感进行对话。正如我在撰写本文时,AI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而且AI学习工具正逐步渗透进课堂和自习室,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新“助手”。然而,当技术以“效率”为旗帜席卷而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浮出水面:在AI可以轻松归纳《史记》内容、提炼人物传记、总结历史规律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沉浸式地研读这部千年经典?更进一步问:AI时代,学习《史记》还有用吗?它的“用”,又究竟体现在何处?
若仅从工具理性视角出发,AI的确可以在“知识获取”层面替代传统学习的许多环节。输入“项羽为何失败”,AI可在数秒内整合《项羽本纪》内容,结合后世评述,输出一篇逻辑清晰、引经据典的分析文章;输入“司马迁的史观特点”,AI能迅速梳理“实录精神”“寓论断于叙事”等学术概念,形成标准化答案。对追求应试效率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高效学习”的路径。然而,我们所应警醒的是:如果人只是将知识视为可调用的“工具池”,那么人本身也正在被工具化——成为信息的搬运工,而非思想的创造者。
而《史记》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可被AI总结”的历史事实,而在于它开启了一扇通往精神进化与人文觉醒的大门。它不是一本“答案之书”,而是一面“反思之镜”;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思想的起点。真正的《史记》研学,是一种沉浸式的、对话式的、场景化的生命体验,其核心在于“人”与“历史”的深度交互,而非“人”对“数据”的简单提取。
司马迁著《史记》,自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道尽了中国史学的最高理想——它不仅是记录,更是理解;不仅是描述,更是评判;不仅是传承,更是创造。当师生共读《高祖本纪》,讨论刘邦从市井无赖到开国帝王的转变,我们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追问:权力如何塑造人性?理想与现实如何博弈? 当共读《伯夷列传》,思索“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却寿终正寝,而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却饿死首阳山,我们触及的是人类文明最深的困惑:正义是否存在?天道是否公正?
这些追问,无法由AI给出标准答案。AI可以列举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可以汇总历代学者的评述,但它无法真正“共情”于伯夷、叔齐的坚守,也无法“震撼”于李陵事件中司马迁的屈辱与觉醒。因为AI没有生命体验,没有道德抉择,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与对意义的渴望。而这些,正是《史记》最珍贵的部分——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镜像中,看见自己。
真正的研学,是落笔书院师生在周末学生中心的学习室围绕一段文本展开辩论:
“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英雄气节,还是刚愎自用?”
“商鞅变法强秦,却身死车裂,改革者是否注定悲剧?”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忠于事实,还是情感用事?”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只是后世宋人李清照的诗人意向。但正是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价值判断、逻辑表达与情感共鸣。这种“平等对话、古今对话、中外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淬炼,是AI无法替代的“精神进化”。
我们并不否定AI在《史记》学习中的辅助价值。相反,它可以在多个层面提升学习效率:
信息整合:AI可快速梳理《史记》中的人物关系图谱、时间线、地理变迁,帮助学生建立宏观框架;
文本翻译与注释:对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AI可提供精准翻译与背景解释;
跨文化比较:AI可调用全球历史数据库,将《史记》中的“分封制”与欧洲封建制、日本幕藩体制进行对比;
创意表达:学生可借助AI将《刺客列传》改编为剧本、将《货殖列传》转化为现代商业案例分析。
但必须警惕的是:AI的“辅助”一旦变成“主导”,学习就从“意义建构”退化为“信息消费”。当学生不再逐字阅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张氛围,而是直接读AI生成的“鸿门宴权力博弈分析”,他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字的美感,更是对历史现场的“临场感”。而这种临场感,正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呼吸与脉搏。
更危险的是,AI的“客观中立”表象下,可能隐藏着价值虚无的陷阱。它可以平等地呈现“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却不必然引导学生思考:统一与暴政之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它可以列举“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绩,却可能忽略司马迁笔下“天下困弊,海内虚耗”的沉重代价。而这些价值判断,必须由教师引导,在师生共读中逐步建立。
在AI时代,教师的价值不是被削弱,而是被重新定义。当知识获取变得极其便捷,教师的核心使命从“教知识”转向“育人格”。在《史记》研学中,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
对话的发起者: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价值的引导者:在多元观点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判断框架;
情感的共鸣者:与学生共情于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
跨学科的整合者: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融会贯通。
穿越历史的编辑:通过训诂辨伪考据,古今中外的思想嵌入,与司马迁对话,使得《史记》在编辑中,照亮当下。
例如,在研学《屈原贾生列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设问,选取更有意的问题,例如:
屈原的“忠君”与现代公民的“爱国”有何异同?
当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司马迁为何将屈原与贾谊并列?这背后有怎样的“士人精神”传承?
这些问题,没有AI可以自动生成标准教学方案。它需要教师基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对学生的敏锐观察、对时代的深刻洞察,设计出具有思想张力的研学场景。这种“教师陪你学习”的过程,正是一种高阶的人文陪伴,它满足的是人类对意义、归属与成长的深层需求。
《史记》研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精神成长,更在于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范式。在AI推动下,未来的研学将呈现三大趋势:
跨学科融合:《史记》可与哲学课结合探讨“天命与人力”,与政治课结合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与文学课共赏“龙门文法”的叙事艺术,与心理学课解析“韩信忍胯下之辱”的人格韧性。
场景化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洛阳等古都实地考察,结合《史记》记载进行“历史还原”;或通过戏剧工作坊,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决策困境。
生活化延伸:将《史记》中的智慧引入现实生活——如用“将相和”的故事讨论团队合作,用“卧薪尝胆”激励逆境奋斗,用“萧规曹随”反思制度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AI可以作为“数字助手”,提供资料支持、场景模拟、互动问答,但真正的学习发生,仍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这正是我主张的“教师陪你学习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深层含义——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而非“机器训练人”。
AI大模型的确在“搅动”传统咨询、教育、创作等领域的工具链,但它无法替代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对价值的坚守、对美的感知。《史记》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元典,其价值不在于它记载了哪些事件,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以历史为镜,反思当下,照亮未来。
在AI可以生成千万篇《史记》读后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那种慢下来、读原著、深思考、真对话的研学方式。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完整的人”。
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将越来越不稀缺,稀缺的是人文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与精神的温度。
因此,学习《史记》不仅“有用”,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它不是对抗AI的武器,而是我们在算法洪流中,守护人性光辉的灯塔。而教师,正是那执灯的人——在数字人文的荒原上,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绿洲。
可以预见:“AI辅助学习工具很可能真正激活的是人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需求。”而当人们在技术的便利中愈发渴望真实对话与深度思考时,《史记》研学所代表的人文教育,必将迎来它最广阔的价值洼地与市场前景。
那时,我们终将明白:技术可以改变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唯有经典,能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