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Seminar课堂赋能成长:在案例研讨与理论思辨中淬炼核心素养

2025-11-17 21:39:2010

Seminar课堂赋能成长:在案例研讨与理论思辨中淬炼核心素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亚学院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破解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难题,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模块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育人特色,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又适应高价值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思政教育事业与自贸港建设贡献专业力量。现特别邀请我院大一的同学进行分享学习心得,为更多学子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思路。愿这份真诚分享,能激发大家主动探索的热情,让研讨精神在校园中持续传递。

思政2501郑景文

近期常态化开展的“道德认知与实践:基于案例的思政研讨”的Seminar课程已圆满结束。作为大一新生,这门打破传统课堂的研讨课,让我对道德认知、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收获颇丰。

在课程开展前,我对“道德”的认知多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概念和抽象准则,认为其是远离日常的“宏大命题”。而Seminar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从“校园贷背后的诚信缺失”到“志愿服务中的责任担当”,从“网络言论的边界与道德约束”到“职场中的公平正义选择”,老师选取校园生活、社会热点、职业场景等多维度的真实案例展开研讨,让抽象的道德理论有了具象的载体。

研讨过程中,小组讨论与集体分享的形式让我受益匪浅。小组讨论时,我从最初的拘谨到主动交流。在分析“同学间抄作业的道德边界”这一案例时,有人坚持诚信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有人从“互助与作弊的区别”展开辩证思考,还有人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如何在帮助同学与坚守原则间找到平衡。老师没有直接给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追问“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让我跳出非黑即白,深入思考行为背后的道德逻辑。不同视角的碰撞让我意识到,道德选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兼顾多方因素的复杂判断。

除了思维层面的提升,这门课程更让我懂得了“道德认知”与“实践行动”的辩证关系。从前我总认为,践行道德是成年人的责任或英雄模范的专属,但案例研讨让我发现,道德实践就蕴含在日常小事中:按时完成作业、如实反馈学习情况是诚信;尊重他人观点、包容不同意见是友善;主动服务、关爱同学是责任的担当。课程期间,我和小组同学围绕“校园志愿服务”案例展开延伸实践,主动联系学校公益社团,参与了图书馆整理、新生引导等志愿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带来的成就感,也深刻体会到道德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认同,更是落实到行动中的自觉。

作为一名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这门研讨课程不仅帮我搭建了道德认知的框架,更教会了我如何将道德准则转化为实际行动。它让我明白,大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殿堂,更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带着课程中的收获,始终以道德为指引,在面对选择时坚守原则,在日常点滴中践行善举,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感谢这门Seminar课程带来的成长蜕变,它传递的道德力量与实践精神,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

思政2501郝好

近期参与“思政前沿问题”seminar模块教学的经历彻底刷新了我对传统思政课的认知让我在自主探索与互动交流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这种小班模式让“思政问题”从课本抽象理论,变成了可探讨、可思辨、能实践的鲜活议题。

与以往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不同,seminar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制,一人主责资料收集、PPT制作与汇报,另一人补充总结并撰写课后文稿,每组58分钟展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课堂生动高效。

准备“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这一主题时,我查阅了新加坡、德国等国的资料,结合社会热点分析,让理论真正内化于心。汇报环节,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成为主动的分享者,有机会将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完整呈现,在表达中锻炼了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同学间的交流与老师的引导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其他同学汇报“时代新人培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主题时,不同的视角、独特的见解让我拓宽了思路,意识到思政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而老师始终引导者的身份精准点评,指出逻辑漏洞、补充理论深度既肯定了我们的自主探索,又为我们指明了改进方向,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认知。

seminar教学让我领悟思政教育本质启发思考、指导实践。未来,我将把课堂学习到的思辨力、表达力与行动力,融入专业研习的每一步探索里落于生活实践的每一次思考中,既做理论的清醒解读者,更当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努力成长为兼具思想深度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思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