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TEACHING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实施方案
2014-07-20 20:41:00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设置目标
根据《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三亚学院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三亚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陆丹同志指出,该课程应当重点阐述“依法治国,道德教化”的内容。
综合上述思想,我们总结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设定教学时间,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设定位为大一新生。其目的在于,帮助大一新生实现由高中生向合格大学生的心理转变,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美好人生的长期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贯彻陆丹院长对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意见,应当重点阐述“依法治国,道德教化”的内容,做出如下改革:
(1)夯实“道德教化”
事实上,“道德教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无比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很能够鼓舞人心。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中的每一个议题,都是思想家对人生、社会发自内心的领悟。以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贤的道德理论来夯实当前的道德说教,既有说服力,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例如讲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除了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要了解之外,历史上的理论也可以拿来借鉴。孔子就曾经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只用严格的政令来领导人,用严酷的法律来规范人,这样政治统治下的民众就总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且没有羞耻感;如果能用道德来引领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这样政治下的民众就会自觉的知道做什么事是荣耀的,做什么事是羞耻的,那么民众就会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整个社会都因为有这样的格调而显得和谐。
“道”是道路和规则,是宇宙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德”是人们对这种规则的领悟。传统的“天人之辨”从宇宙天地的运行法则中领悟出人生在世的立身行事规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自强精神参与社会,以仁爱之心待人待己;“心性之辨”则从人的本性来说明道德理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性善论鼓舞人们弘扬内心的善良本质,让人们因道德而自信,性恶论警示人们隆礼重法的必要性,让人们因修养而通达,修养论则鼓励人们做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有道德境界的人;“义利之辨”提倡人们应该见利思义,不因个人的私利而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公利,这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有同工之妙。“人禽之辨”告诉人们其实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在于道德,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德之心就在于我们临事抉择的一刹那。
西方的道德学说也可以作为借鉴之用,如古希腊的各种道德学说、《圣经》中的道德起源说、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道德思想、亚当斯密的的道德经济思想等等。
我们通过讲授古今中外的道德理论,使得“道德教化”更加厚重,更具有知识性和说服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从理论深处和内心深处产生道德共鸣,形成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践履的统一。
(2)强调“依法治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如果只是讲授法律条文,那将陷入误区。我们要通过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来弘扬一种法制精神。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法制思想;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当前法律的状况以及法律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精神、体系、运行和思维方式;牢固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深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加强法律修养,从而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在讲授法治精神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民主精神。正如专制总是与人治联系在一起,民主也总是与法治联系在一起。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和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民主政治的价值在于人民对政府和国家广泛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和意志的表达,形成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机制并由此营造一种和谐的政治环境。它实现了从权力的垄断到权力的共享。让公共权力在公众的监督与约束下运行,大大瓦解了政治不信任,各个社会阶层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需求,充分发挥民主政治在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监督、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达到社会的和谐。
3、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等。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 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 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 信服法律, 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素养, 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 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同时开展BBS网上教学,引导学生就典型案例和热点事件进行网上讨论,教师再点评和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设置目标
根据《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三亚学院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三亚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陆丹同志指出,该课程应当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核心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
综合上述思想,我们总结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根据对该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设定教学时间,将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设定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程教学之后。在四门“思政课”教学中,将该课程设定于“基础”课程之后,“纲要”、“概论”之前,重点突出了该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接着“基础”课程重点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进一步突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观的掌握;“启下”,通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观的掌握,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纲要”、“概论”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根据《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陆丹同志结合《05方案》,认为把握上述精神的核心在于,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
(1)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自始至终贯穿着“批判精神”。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为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革命,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雇佣劳动者即无产阶级的人数增加。机器大生产本来为工人的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资本家通过使用机器大幅度降低工资,尽量延长劳动时间,不断增加劳动强度,廉价雇佣童工、女工等办法榨取广大工人的血汗,正如马克思揭露的:“资本家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即生产过剩危机,以后大约每隔8—10年重复一次。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欧洲,形成世界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过了从以自发形式到自为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及其所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日益深重,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本家的联合组织,组成工会,争取自己的基本权益。
在工人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16世纪初期。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其代表作《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后又出现了德国的文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的杰拉德·温斯坦莱,以及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认真地思考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严肃地探索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细致地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在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