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期学术沙龙综述

2023-05-04 14:42:00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春学期4月学术沙龙学院会议室如期举行,全体无课教师参加了该次活动。王逸阳、李敏、赵宝晨老师做了重点发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宏海教授主持了该次学术沙龙。

 

在主讲教师开始发言前,王宏海教授首先引用了“两个结合”,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提出的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王宏海教授接着三月学术沙龙的讨论主题说,《乐记》是中国古代先秦礼乐文化的思想集成,音乐是由内而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知情意反映。中国革命歌曲诞生于革命年代,可以追溯至《国际歌》《开矿歌》,也可以听听《九九艳阳天》《十送红军》等经典革命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从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反抗阶级压迫,谋取独立和幸福。这就是中国革命歌曲的源,由《国际歌》到世界革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革命歌曲,在中国就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歌颂“家国情怀”的歌曲,由此也就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今天发掘经典革命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李敏老师首先从学术层面上讨论“革命歌曲”。她认为“革命歌曲”和“红色歌曲”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通过检索,可以得知“革命歌曲”一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个高频使用的词汇,前三十年年均出现50次。在此后,使用频次大幅度降低,但基本上每年都出现,后三十年年均出现频次是8.5

2004年以来“红歌”成为高频词词汇,至2011年时,年均使用频次为36.5,且该词当时被认为属于“新词”。

从革命歌曲的渊源看,“红色”作为“国色”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而从中华民族求新生、获新生的“革命”历史进程看,当“革命”的内涵映射“中国共产党党旗”“五星红旗”时,二者便有了内在一致性。“红色”从红红火火的“国色”生活概念转化为政治概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革命期间人们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白毛女》《红岩》《红旗谱》《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等,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等最为突出,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血与火的奋斗历程,表达了民族求独立,人民求民主得解放的历史意志。可以说,“革命歌曲”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史诗和文学作品。

最后李敏老师又讨论了“红歌”这一概念,她引用已故著名词曲作家阎肃的解释,阎肃先生认为“红歌”,“首先是在漫长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其次,是建国前后反映主旋律、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第三,就是那些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

李敏老师认为“红歌”除了反映革命精神外,还有表达抒发劳动情怀、歌颂祖国、励志的歌曲,如《清晨我们踏上小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祖国颂》《爱我中华》《东方之珠》《七子之歌》《趣锵玫瑰》《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主旋律歌曲。

随后李敏老师以《红色娘子军》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为例,解释革命歌曲“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

她说,《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歌曲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的选曲,它的抒情气氛极富感染力,充满了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歌曲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的和谐美景,在万泉河边,乡亲们为了慰问红军编斗笠,战士们和乡亲们亲如一家的情境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通过情感的渲染,使“家国情怀”这一民族精神得以反映。歌曲“抛开”战争,将娘子军塑造为普通的、温柔的、质朴的、单纯的、美好的、可以与乡亲们一起做农活的女性形象,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感情、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人民群众对红军的坚定支持。

 

王逸阳老师从姥姥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谈起,他说:从儿时起,在姥姥家吃饭的时候,家族聚餐时候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规定。姥姥开心时,会在饭前示意大家,要唱歌助兴。姥姥的“歌单”并不丰富,并且经过了她自己不精确的记忆,会用带有她个人特色的音调“演绎”出来。王逸阳老师说,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唱的:“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革命军人各各要牢记”;“‘muchenglicheng’老黄牛,站在那田间发了愁,……,huzuo’合作有奔头啊”。

王老师说第一段歌曲是著名的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据王老师母亲的回忆,姥姥的歌是她19岁结婚前后在干农活期间学会的。姥姥是1940年生人,因此可以推知姥姥在1959年前后学会了这首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50年和1957年两次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进行修改,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了广泛传唱。

姥姥所唱的另一首歌是老黄牛歌。所谓的“老黄牛歌”歌名大致为“互助合作有奔头”,这首东北新民歌创作的目的是宣传互助合作的好处。歌词大致为“人往高处走哇,水向大海流哇。要想粮食大丰收,互助合作有奔头。锄头犁把老黄牛,要想种地就发愁,人少干活力气单,互助合作有奔头。哎嗨哟哎嗨哟,要想粮食大丰收,互助合作有奔头哇!

王逸阳老师认为歌曲吟唱直接反映吟唱者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姥姥之所以吟唱这些革命老歌在于姥姥身上发生的两大变化,首先是随着姥爷的去世,姥姥成为了一家之主,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母亲半开玩笑的说,姥爷去世前姥姥忙着和姥爷吵架,没时间唱歌);其二,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姥姥家2000年从村镇结合部分的小土房搬进了镇子里的居民楼,生活环境也好了。随着这种种变化,时隔四十年之久,姥姥又重新唱起了革命歌曲。这一方面说明了家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革命歌曲的传唱度十分之高,很接地气,使得一位当时并不了解歌曲含义的老人,时隔四十年之后,仍然能热情歌唱。

最后,王老师谈了他对姥姥唱革命歌曲这件事的认识。一是,它使得人们能更深切地去了解家、国的发展,明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也更生动的体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有,他从个体亲历中进一步反思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3.18讲话”中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如何展现教师自身的家国情怀、如何发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国情怀,这是思政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我们要从小处着手,加强教学实际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的培养,把家国情怀的发掘落实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当中。通过对这段经历及对其展开的探索,王老师认为作为思政教师,还应该具备掌握多种学科研究范式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研究水平。思政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在文献内打转,做单纯的文字整理工作和逻辑推演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要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进学术进展和学术落地。

 

赵宝晨老师从文化管理和父辈的经历讨论了革命歌曲的政治意义和文化认同,他认为中国人经过革命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斗争,如果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外来歌曲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录放机的普及和卡拉Okay的涌现,传统的歌曲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港台歌曲、外文歌曲被引进了,不能否定的事实是有些歌曲的价值立场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思想,因此,就需要发掘革命歌曲、红色歌曲以应对外来歌曲的冲击。由此,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红歌潮,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从根源上,革命歌曲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最后,王宏海教授总结说,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质,做好科研工作是教师本分。人文社科的研究源于实在问题,始于概念辩证,终于人文化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问题、要尊重历史文化,面对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开拓学术视野做好教研工作。

(本文作者系王宏海,现任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