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Seminar课堂赋能成长:在案例研讨与理论思辨中淬炼核心素养(二)

2025-11-18 22:34:40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亚学院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破解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难题,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模块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育人特色,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又适应高价值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思政教育事业与自贸港建设贡献专业力量。现特别邀请我院大一的同学进行分享学习心得,为更多学子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思路。愿这份真诚分享,能激发大家主动探索的热情,让研讨精神在校园中持续传递。

思政2501徐钰晨

作为我校Seminar模块教学的首批参与者,这门区别于传统单向授课的小型学术研讨课,于我而言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一场重塑学习方式的“思维训练营”。它以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强参与性为底色,让我们跳出传统课堂“被动接收”的学习模式,在互动研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首先,在知识积累层面,Seminar模块打破了单一课程的知识壁垒,让我们实现了从“碎片化记忆”到“系统性整合”的转变。以往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接收局限于教材框架,而Seminar以主题研讨为核心,围绕特定议题,我们需要自主查阅文献、梳理理论脉络、挖掘案例细节。同时,在与同学的观点碰撞中,我发现了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盲区,从而达到了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效果。

其次,在能力提升方面,Seminar模块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自主学习、逻辑思维与沟通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尤为显著:从前学习依赖教师的课程安排与重点梳理,而Seminar要求我们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制定学习计划、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准备研讨报告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快速筛选有效文献、提炼核心观点、构建论述框架,这种学习方法也已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则在一次次研讨发言中得到打磨:每次发言前,我需要将零散的思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论述,既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要应对同学的提问与反驳;在倾听他人发言时,我学会了快速抓住核心逻辑、发现论证漏洞,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总结下来,Seminar模块是一种非常有作用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提升了我的应对能力,这种模式的学习经历所收获的能力与思维方式,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助力我在以后的学习困难中找到解决办法。

思政2502 刘倬然

在参与本次 Seminar 模块教学的课程中,我获益良多。我选择课程为《道德认知与实践:基于案例的思政专业启蒙》,该课程以贴近现实生活的道德案例为主线,涵盖多个维度,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引导—分组讨论—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引导我们系统分析道德冲突并探索解决方案。

课程围绕六大模块展开。在“游戏代练的诚信——虚拟世界的道德底线”模块中,我认识到虚拟世界并非法外之地,诚信原则在其中同样适用。而在“AI 版画的版权争议——技术伦理中的道德边界”模块中,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在准备专题汇报 PPT 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以往未曾涉足的领域,尤其是 AI 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侵权界定标准,收获颇丰。

通过这几节课,我最大的转变在于意识到道德并非只是局限我们的生活,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思考。从虚拟世界的言行到AI技术的应用,伦理观念无处不在。我们习惯于接受老师给予的学习结论,但Seminar讨论课程使我们学习如何梳理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转变,是我学习Seminar模块课程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