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三亚学院思政德育情景剧双获省级二等奖以艺述道赋能自贸港育人新篇
2025-11-19 19:25:2410
三亚学院思政德育情景剧双获省级二等奖
以艺述道赋能自贸港育人新篇
2025年11月16日,由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南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海南省大中小学思政德育情景剧大赛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1号演播厅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赛以“赓续红色血脉,奋楫自贸新程”为主题,吸引了全省各市县、各学段众多优秀队伍同台竞技,线上观看量突破70万人次,创下历届赛事传播热度新高。作为海南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品牌活动,大赛以情景剧为载体,打破学段壁垒,将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与鲜活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实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心”的育人效果,为自贸港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这场精彩纷呈的赛事中,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创作的《山海共赴,石榴花开》和《织梦山海间》凭借深刻的思政内涵、精湛的艺术呈现,双双斩获大赛二等奖,成为本次赛事中高校组的亮眼成果,生动展现了三亚学院“以艺育德、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山海共赴,石榴花开》:跨越山海的民族互融之歌
《山海共赴,石榴花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主题,以海南师生赴大凉山支教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演绎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教育双向奔赴”。剧中,海南鸣鹰支教队面临大凉山“信号不稳、语言不通、观念老套”的三重困境,从最初面对彝族孩子“跑开回避”的尴尬,到后来搭建“汉彝双语AI智慧课堂”,通过链接海南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彝族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口”;从吉克校长“守着一亩三分田”的质疑,到最终见证孩子主动追问“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转变,剧情以细腻的情感铺陈,再现了教育帮扶中民族互信、文化互融的动人过程。

“土坯房里的方案讨论、课间与彝族孩子的随舞互动、苦荞茶旁的信号基站调试”等场景,既还原了支教工作的真实细节,更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融入每一段剧情。评委评价该剧“以小见大,用师生间的温暖互动破解民族认知沟壑,让‘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落地生根,是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行走思政课”。


《织梦山海间》:黎锦纹样里的文化传承与自贸担当
《织梦山海间》以海南本土非遗“黎锦龙被”为文化锚点,串联起“历史记忆、生态智慧、自贸未来”三重叙事。剧中,80岁的黎族阿婆坚守“纹样是黎族的根,不能卖”的信念,拒绝商人高价收购残缺龙被;年轻织女从“抱怨修补麻烦”到主动参与纹样修复;研究员用AI解码龙被断纹中的“军事拓扑密码”,发现纹样中隐藏的琼纵抗日电台频段、霸王岭暗河路线;最终在自贸港国际文化展台,黎锦纹样化作“世界地图”,贝珠纹链接古代航海航线,弹孔纹路变身现代物流枢纽,生动诠释了海南“守护文化遗产、链接全球未来”的发展理念。

“雨林深处的断纹惊澜、临时基地的解纹破局、国际展台的纹传天下”三幕场景转换,搭配“染血黎锦、生锈弹壳、AI扫描设备”等道具,既展现了黎锦技艺的千年魅力,更凸显了年轻一代“让传统纹样活在自贸港时代”的担当。剧中阿婆那句“每一道断纹,都是黎族人活下来的根”,与学生们“千年的经纬,今日的航道”的呐喊形成呼应,让“致敬扎根一线楷模、活化传统文化”的主题直击人心,成为展现海南自贸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以艺载道:三亚学院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此次两个情景剧双双获奖,是三亚学院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又一成果。近年来,学校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思政专业优势,挖掘“教育帮扶、民族互融”等现实题材,聚焦海南本土文化,将黎锦、琼剧等非遗元素融入艺术创作,探索“传统文化+思政”的育人新路径,让思政剧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载体。
“从走访黎族村落收集黎锦故事,到访谈大凉山支教校友获取素材,我们用了3个月时间打磨剧本,就是希望让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剧情都有‘海南温度’和‘时代厚度’。”参赛师生代表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情景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元化形式,推动思政教育“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为海南自贸港培养更多“懂文化、有担当、爱祖国”的时代新人。本届大赛已落幕,但三亚学院用艺术演绎思政的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