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Seminar课堂赋能成长:在案例研讨与理论思辨中淬炼核心素养(三)

2025-11-19 19:21:1910

Seminar课堂赋能成长在案例研讨与理论思辨中淬炼核心素养(三)

深入贯彻落实三亚学院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破解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难题,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模块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育人特色,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又适应高价值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思政教育事业与自贸港建设贡献专业力量。现特别邀请我院大一的同学进行分享学习心得,为更多学子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思路。愿这份真诚分享,能激发大家主动探索的热情,让研讨精神在校园中持续传递。

思政2502马佳音

参加了“社会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与分析”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认识和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剖析社会现象的一把利刃。例如,在分析“月光族”和“躺平”社会热点现象时,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1844年经济手稿》中的阅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异化劳动等理论,我认识到这一现象并非单纯的个人心态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个体层面的具象化体现。资本的无限增殖属性导致社会关系异化,使人们陷入盲目比较的循环,丧失精神自由,形成负反馈。我明白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此次课程也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的观点陈述,而是深入思考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甚至影响,分析各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和立场。在讨论过程中,各位同学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问题的方式,我看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多维度解读,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我在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不盲目跟风,不被表象所迷惑。

此外,我还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们在讲解社会热点问题时,总是紧密联系实际,用生动的案例来支撑理论分析。这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

社工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与分析”课程让我掌握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让我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更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思政2501 刘硕

学校新开展的seminar模块教学已经开展两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是教学模式的第一“体验官”。通过两周的学习体验,我得到一些收获和体会。

首先,seminar模块教学通过“研讨会”的方式进行,老师与学生距离拉近,教师单人输出的形式有所改变,更像是一群面对面聊天讨论的同仁,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与见解。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形式尽情输出自己对选课主题的看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脱离原本课堂上的“制度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可以推动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进程和能力。此模式的课程,多数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我们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研讨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同学之间,老师同学之间都或多或少产生不同观点,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也是同学和老师精进彼此学术的过程,或许因为学生的一句话,教师在其中受到研究启发,或许因为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们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通透。

然而,由于seminar模式教学的全新化,有些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一些教学内容以及要求,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课教育的大一新生来说略显吃力和勉强,对于第一次进行此模式授课的老师来说也有些摸不到头绪,拿不准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逐渐摸索适应,找到优化方向。

最后,seminar模块教学以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内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在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模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也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样的新模式下有所收获、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