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学术交流∣2023年暑期青年教师读书心得综述

2023-09-28 16:09:00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学术进阶工作安排:全院青年教师共读一本经典与自主提升学术水平计划,20239219点我院召开青年教师读书分享沙龙,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宏海教授主持该次活动。青年骨干教师分享了读书心得,现在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首先,王宏海教授介绍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基本情况,他说恩格斯25岁时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极具代表性的调研报告,恩格斯以访谈的形式对棉纺之都曼彻斯特、政治中心西伦敦、靠奴隶贸易兴起的利物浦等地的工人进行深入的了解,他走进工厂,到工人家中做客,切身体验工人阶级是如何炼成的。1927335岁的共产党人毛泽东深入农村搞调研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革命的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工作原则。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就调研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作了详细阐述,目的是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的、高质量的调研工作。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可以说是经典的红色调研报告,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追本溯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安排大家共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是有益于自身研学能力的提升,二是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搞好暑期调研工作,推动研学一体发展。

秦学亮认为恩格斯是工厂主的儿子,家庭物质条件很好,即便如此,他在24岁这么年轻的时候,还能够用21个月的时间完成对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调查,并写出经典著作,令人佩服,值得吾辈学习。恩格斯通过概述英国近60 年工业的发展史,说明了英国工人阶级伴随产业革命形成的过程。在使用纺织机器之前,纺纱织布在工人家中进行,但是珍妮纺纱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织工逐渐抛弃了农业,专门织布,“他们光靠工资生活。没有丝毫财产,甚至连虚假的财产(例如一小块租来的土地)也没有,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无产者。”由此不仅导致了工业无产阶级的出现,而且也促进了农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与此相应的局面是,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匮乏,而这种匮乏会导致工人的集体行为,工人组织的诞生。工人阶级尝试的宪章运动失败了,工人阶级只有开展独立的政治运动才能实现解放的伟大目标,因此需要实现宪章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恩格斯充满信心地宣告,工人运动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其他出路;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变成一种力量。

最后秦学亮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的结果很可能是盲人摸象,自言自语。所以,我们要从了解社会现实问题着手,学以致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面。

谢梦莹老师则是从学理追问开始讨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她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书名上看,顾名思义地理解:英国的工人阶级的状况。每一个名词后,都会产生许多疑问。比如为何选择了英国?工人阶级是一个怎样的阶级?他们的状况如何?等等。从现实角度出发,我更渴望能够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里挖掘出它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或者对我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即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因此,在读之前我就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调查清楚?用什么方法调查?如何将调查的过程和调查的目标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谢老师认为,这本书一是体现了恩格斯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本方法,二是提示了解读该书的一个重要入口。基于当今社会研究的参与观察法、材料征引法和田野笔记写作法,可以发现,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资料”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具有方法上的示范价值,《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可以说是参与式观察、材料综合运用和田野笔记写作等方面的先驱文本。

谢老师进一步追问,恩格斯调查英国工人的原因,除了他家在英国有工厂外,还在于英国率先开启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成熟的国家,是劳资关系最成熟的国家,是两大阶级矛盾最激烈的国家。但是,在此之前却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追问,谢老师进一步强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方法论意义,她认为有三个方面:

1. 亲身经历:研究现场、参与日常生活、建立和维持实地关系。恩格斯在《状况》中使用的最突出方法是参与观察法。他以“局内人”的身份直接获得工人状况第一手资料:包括利用闲暇时间,深入到以伦敦、曼彻斯特为中心的英国的商业城市、工业城市中走访、考察;在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的帮助下,深入到许多工人家庭、街区、集会中,体验和感受工人的生活状况。参与观察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得到的资料更真实、更鲜活,因而更具有冲击力,这让恩格斯对工人状况感同身受,促使他思想上的转变和成熟,更加坚定了他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2. 文献研究:收集和运用各种官方和非官方资料。恩格斯在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通过参与观察,还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文献,如当时的国会议员、工厂主、警察、医生、记者、牧师、经济学家等不同职业的人的观察、记录、出版的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严谨的筛选、核对和分析。在缺少官方文件作为论据支撑时,他更偏向于使用竭力否认工厂区贫穷的“自由党人”的资料,如,把彼·盖斯克尔、罗伯特·海德·格莱格等人的资料作为必要补充。

恩格斯征引的文献材料主要是四类:报纸、杂志、报告、著作。报纸有《德勒穆纪事报》《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利物浦信使报》《每周快讯》《太阳报》《里子信使报》《北极星报》等。杂志有《机工月刊》《彩色杂志》《伦敦统计学会会报》《爱丁堡内外科医学杂志》《蒙特利尔寄语》《两大陆评论》《矿业杂志》等。报告包括《济贫委员会就大不列颠劳动阶级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向内务大臣提出的报告》《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出生、死亡、婚姻登记处第五次年报》《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区情况调查委员会报告书》《工厂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等。著作包括艾利生博士的《关于苏格兰贫民的管理以及这种管理对大城市卫生状况的影响的考察》,昔蒙兹的《国内外的手工业和手工业者》,凯博士的《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的工人在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状况》,卡莱尔的《宪章运动》《过去和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艾利生的《人口原理及其和人类幸福的关系》《英国的工业人口》,尤尔的《工厂哲学》,帕金逊掌教的《曼彻斯特等地的穷人劳动者的现状》,尤尔的《大不列颠的棉纺织业》,培恩斯的《大不列颠棉纺织业史》,议会议员威·拉释莱的《一个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爱尔兰状况》等。

3. 典型调查:抓典型,使研究更完整。恩格斯的第三种主要方法是典型调查法。之所以选择“英国”,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地方,是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将会遇到的情况,都已经在英国暴露出来,它是资本主义的典型。而在研究英国的时候,又把“曼彻斯特”作为重点,因为纺织业是当时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曼彻斯特又是这个支柱产业的中心。恩格斯就是透过曼彻斯特的工人区来看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透过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推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境况,从典型中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把握。

最后,她说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类可以利用的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运用媒体、网络、问卷等一切间接手段获取材料,也可以运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材料,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但不可否认,恩格斯的亲身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敏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强烈的问题意识。该书针对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了全面剖析,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的后果,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第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抽象地讨论真理,而是用社会科学基本方法研究工人问题、工人阶级问题和英国劳资矛盾问题,他走出当时上流社会的酒吧、舞厅、咖啡馆、音乐会,与工人生活在一起,大量借鉴已有的资料、文件、数据,进行观察、访谈、思考而写作的这本书,成为了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本通过一手观察得来的著作,他的论述真实、具有说服力。第三,人民立场。22 岁的恩格斯,尽管出生于一个企业主家庭,是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的,但是他很早就选择了工人阶级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第四,文章的思想非常深刻,不只是揭露工人收入多么低、生活卫生条件多么差、境况多么悲惨,而且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分析了工人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对后世影响巨大。

许永华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素材,值得反复研读。恩格斯从与马克思不同的认识道路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通过对工业革命形成的过程,得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的科学论断。也指明了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预见了一种科学理论诞生的必然。许永华还认为我们在继承恩格斯思想研究的经典方法时,不宜武断地比附。因为中西国家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事物成因有的类似,但是深层原因有显著不同,如果简单类比分析还是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理论要关照现实,要联系当下中国发展的实际给与经验借鉴和启示。但是,从《状况》出发分析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慎重考量。

杨欣老师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写成的,是对形形色色的空想主义、资产阶级的博爱主义的有力批判,是青年恩格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挑战。它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苦难的社会根源,科学分析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任务,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王蕊蕊老师不仅阅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还认真研习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王老师重点介绍了对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研究心得,突出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私有制”“货币”等理论也有阐释。王老师总结说:“马克思在创作《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刘烨老师则阅读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她说:“在比较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时,我认为应该通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文本的研究,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因为马克思是经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而创立新的世界观的,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又是在黑格尔哲学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且马克思自己的思想起点也是黑格尔哲学。因此,阐述马克思世界观的创立,先得要评价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在剖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最后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仇梦钦、王逸阳、孙舒婷、石爽等教师也分享了暑期读书心得。

最后,王宏海教授在总结时说,在阅读马恩经典著作时,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阅读者的语境,如当大家在分享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心得时,他想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向前推,可以发现英国政府马嘎尔尼使团在1792-1794年访清的情景,通过对于不同阶段,不同事件的联想与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的历史大势,同时也可以真实地感受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魅力,红色经典值得老师们反复阅读,反复学习,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始终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本分。

(本文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宏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