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以党建引领 不断探索育人模式

2023-09-28 16:12:00

为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三亚学院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实现思政课“用学术精神辩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光荣使命,全体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感受历史和现实,在理性思考中自觉认识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倡导和参与公益活动,逐渐成长和发展为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学院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践行“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切实改进思想引导、理论武装、精神塑造、文化引领等工作,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了“114”即“一引领一创新四品牌”的育人模式。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方向。学院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始终以“三个主载体”、“三个回归”和“一个靠前”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院发展全过程,覆盖到治院办学全领域,渗透进教育教学全方位,促进了干部以上率下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氛围的形成。

创新教育模式  深入开展思政课慕课教学改革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按照学校党委的指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利用慕课平台,将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和线下针对性教学辅导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理性政治人  精心打造思政课“一室一坊一基地”育人品牌。思政访谈室秉承“理性、激情、笃信、直指人心”,坚持把知识性与导向性、学术性与政治性、思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用学术精神辩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于此,访谈室以“做职业政治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予以科学定位。访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学校发展和个人前途”、“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以访谈的形式,把时尚、活泼、轻松、自在的教学形式融为一体,与学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答疑解惑,使学生在小人物大环境、小问题大道理、小事情大文章的情境设计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在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健康的学生。

2021年,三亚学院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中国李大钊教研基地,依托李大钊教研基地开展以学党史感党恩的党史知识讲座,联系海南实际开展海南红色历程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精神讲座以及学生访谈等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和指导党史知识学习与竞赛活动,当年12月,三亚学院获得海南省青少年党史知识竞赛高校组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20225月4日,一场以“青春之我 青春自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学校书山馆激烈进行。比赛中,学生们用朗诵的方式深情地演绎着《弘扬大钊精神 挺我山河脊梁》《青春之我 奋斗终生》《青春中国》《为祖国而歌》《青春万岁》等诗歌作品,去致敬李大钊,纪念李大钊,通过比赛表达出青年之声,责任感、使命感鲜活呈现在演讲台上。以赛促学、以学铸魂,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历史的了解,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海南的革命史与红色基因史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连在一起,把大钊精神和学校办学红色基因及未来发展连在一起做到把研究贯穿到寻找基因、教书育人、教师自我教育、寻找学术增长点的全过程中,红色政治教育与学术思想培育统一起来,有内容、有质量、有影响力地推动基地建设为国家为社会最大化最优化做出三亚学院的贡献。

培养社会责任人   精心打造思政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为推动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发展,学校在全省率先提出并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分挂钩的新思路,结合校专业特色、三亚地域特点及自贸区港建设的大背景,围绕“交通、旅游、社区、关爱、环保”五大项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公益活动。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入学第一个学期参加三次以上10个小时时长即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1个实践学分。每位大一新生经过“起步”、“提高”和“养成”三个阶段,使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他们参与公益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让公益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培养现代职业人  精心打造思政课“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理论焦点以及同学们的关注点,结合思政课内容,举办“思政课”主题演讲、辩论赛、课外读书会、思想雨林和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母瑞山革命纪念馆等活动,通过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探索“体验式德育”范式,使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职业责任,塑造与“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相协调的“现代职业人”。“体验式德育”范式,把“文化育人”的功能范畴从传统高校的“文化熏陶”和“人文修养”两个方面,拓展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发展观、职业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接受“学校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学生逐步树立“现代职业人”的人生定位。

在指导学生社团工作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教师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共识: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不单要以课程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思想育人,围绕学生思想工作打造服务平台。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彰显党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截至目前,学校已成立的199个社团中,学生参与率达75%,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到社团指导中。各社团协会精心组织的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个性特长,增强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在这199个社团中,鸣鹰支教队、“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社等已打造成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团队。

培养可靠接班人  精心打造思政课“健康人格教育”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以兼备政治家与教育家的智慧承担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克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市场效益和简单满足专业化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把人格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把被教育者作为人格教育的主体加以考察把现行的政治教育纳入到人格教育体系中;同时汲取过往人格教育被大学搁置和被学生冷漠、排斥的教训,重新让学生受益于健康人格的养成,获得日后进入公众社会各个领域的优势。

当前,全国正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高校的头等大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学在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在前,在学懂弄通和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坚持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体备课制度,撰写“党的二十大”理论文章,开展“党的二十大”学术研讨。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开展专题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落到实处,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