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善用身边事 润物有声——《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讲课手记(八)

2022-05-11 09:12:00

时间:2022510日,星期二 19:00

地点:三亚学院 书行楼2303

背景:刚刚恢复了线下教学,为配合核酸检测工作,王辉老师的通识课又转为线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5月4日下午,由三亚学院主办,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海南教研基地承办的“青春之我 青春自觉”诗歌朗诵比赛在三亚学院书山馆举行。


课堂上,王老师回放了中国教育电视台5月5日播出的《全国教育新闻联播》中关于这一活动的报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打造特色思政课”。同学们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有我们的同学、老师、还有高校长的采访片段,感觉很亲切。王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就在我们的课堂上,上课时总是坐在第一排的陈小如同学。同学们纷纷留言:

一等奖啊

太厉害了

……

在同学们的一致要求下,陈小如同学又在线上课堂上为同学们朗诵了这次的获奖作品《青春中国》。同学们表示,听到一等奖的朗诵真是太幸运了!

陈小如是播音2002班的学生,上课时总是坐在第一排,偶尔会和王老师交流她自己的专业,分享自己的配音作品。听说三亚学院要举办朗诵比赛,王老师立即动员陈小如同学参加。她说,喜欢配音,但是朗诵比赛还真没参加过。王老师还邀请到有丰富朗诵经验的老师给陈小如指导。指导老师肯定了陈小如的专业功底,也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老师每次的意见和建议,陈小如都认真记录,在之后的练习中不断完善。比赛前一天晚上彩排后,为了让自己的朗诵更完美,她又连夜赶做第二天比赛的背景视频。她的第一名真的是值得赞许,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节课讨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在传统逻辑中称为逻辑基本规律,所以被称为基本规律,是因为它们所要求的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是思维合乎逻辑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逻辑基本规律无处不在。违背逻辑基本规律,离开了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就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混乱与诡辩。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背离了此种确定性,思维的所谓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思维的混乱。

 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

【思考】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间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试分析张先生推断中存在的漏洞。

看到这个案例,有几名同学留言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分析】题干中提及的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是准确的三分钟。张先生的推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因此,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即思维中的协调性或无矛盾性。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思维中出现不协调性,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如: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这位本世纪出生的老人已经活了100多岁。

以上两例都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王老师又例举了在一些相声、小品或者日常生活中,故意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制造幽默的效果。比如,第一堂课老师提到微信中“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这里就是有意偷换了“离谱”这一概念。再如,我的回答是三个字“绝对不可能”,这里是典型的“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