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基于健康人格的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塑造

2023-07-08 09:19:00

一、背景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光荣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校产教融合总体规划指引下,全体教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视角感悟历史与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理性思考中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担当历史重任,自觉参与公益活动,逐渐成长和发展为人格健康的“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

二、做法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以“思政访谈室”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从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基础、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

(一)学院坚持把大学生“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的培养作为思政课实施青年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日常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将教学内容进行四个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即教学内容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与中国近代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相结合;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做好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审视所处的价值多元的时代,其在教学中的所有表述,必须完全符合并从属于我国主流政治话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和引领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完善其政治品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人才支持。

(二)学院坚持把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思政课实施青年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坚实基础

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学院教师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述方式必须改变,教师注重把握“0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性”养成中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尊重并利用其人格发展的规律,探索改进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各种新的表述方式的整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主流表述而不是偏离这一表述,运用更广博和新鲜的知识,更准确地站在学术前沿,更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去解释历史与现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和能力,完善自身政治人格,为成长为成熟的“政治人”创造条件。

(三)学院坚持把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政课实施青年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民至上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通过心理疏导、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使健康人格教育真正收到成效。思政课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几个学程的课程考核,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大学生在成长为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和合格职业人过程中,需要具备四种精神:一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二是以人民利益为一切根本出发点的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三是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的实践精神;四是理性分析、辩证思考的批判精神。形成这四种精神,能够很好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自觉以此四种精神为主导,成为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基本原则,从而保证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

(四)学院坚持把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为思政课实施青年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政课教学改革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为主题,既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体现三亚学院的育人特色;既要注重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又要兼顾思辨性和趣味性;既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又要积极编写符合大学生需要的辅助教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光荣使命。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性、思想性等特点,学院教学坚持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教学内容时代化,保证教学的时效性;教学内容日常化,保证教学的人本性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符合并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想信念、道德法治和健康人格等教育内容,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更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方法,围绕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抓好两个转变:一是将传统的“灌输”向师生交流互动的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转变;二是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向课外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这两个转变很好地涵盖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即讲(授课)、读(读原著)、谈(讨论)、看(视频资料)、写(上课心得、实践调查报告)、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德育实践指示等)。

2013级学生开始,学院思政课教学结合当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要求,在新生开课第一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每个月进行一个主题活动。例如,将每年的11月作为学校开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电、节水、节粮)志愿服务活动主题月,号召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美化校园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名学生经过一年的志愿服务后,获得一本《三亚市志愿者服务证》。每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结束后,学生服务证上都做相应记录,由校团委盖章留存。学期末,各二级学院将根据服务证上的印章数量给予学生综合测评加分。此项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分阶段培养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增强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培养自立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勤工俭学活动的指导;增强科研意识的社会调查活动的指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展馆考察活动的指导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逐步健全大学生人格,使学生达到知、行、意、情的统一。

三、成效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广大教师围绕学生思想工作打造的“思政访谈室”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两个平台已成为三亚学院最为靓丽的思政教育品牌,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以及“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志愿服务外化于行”的德育效果。

(一)思政教育内化于心:通过思政访谈室,加强青年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2011年开始,学院以培养理性政治人为目标,以“思政访谈室”为载体,充分发挥知识性与导向性、学术性与政治性、思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德育功能,紧密围绕国家方针政策、国际时局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建设和个人就业等问题,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使青年学生通过小问题明白大道理、透过小事情认知大环境。在帮助学生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十年来,思政访谈室逐渐成为学校最具特色的教育品牌之一,为学生健康人格教育贡献力量。

 

(二)志愿服务活动外化于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早在2013年,为积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学院在海南省率先提出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学分相结合的新设想,即每名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参加3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可获得课程实践学分。八年来,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成功打造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团和红丝带志愿者两大品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锤炼自我、增长才能,思政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的积极成效得到检验,为成为合格的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和健康职业人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

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心,在课程育人基础上,更要强化思想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思政访谈室”和“志愿服务活动”两个平台,深化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和志愿服务外化于行”的德育效果得以体现。通过多年实践,学院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较大转变,深入思考高校“实施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怎样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切合“走进学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较好地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广大教师将进一步融合线上教学,打造多维立体思政课育人模式。